时间:2024-06-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持续快速发展,高速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易发。据统计,相当比例的交通事故伤员因贻误救治时机而死亡。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健全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长效机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建立警医联动协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任务措施,共同研究解决交通事故伤员救援救治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升交通事故伤员救援救治效率。
为了贯彻落实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健全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长效机制的通知》,最大限度提高交通事故伤员抢救效率,降低伤员死亡率,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和交警部门不断深化“警医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整合警医资源,共同搭建起一条生命救援的“绿色通道”,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交通事故伤员的救治效率,真正跑出了生命救助的“加速度”。
在这种警医联动新模式下,东昌府区交警大队乡镇巡逻三中队配备精干警力。而为更好地救治因交通事故等原因造成的急危重创伤患者,提升创伤救治综合医疗服务能力,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则派出专业医护人员入驻,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确保达到“轻伤不变重伤,重伤不变危急”的工作目标。这种布局确保了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警方与医疗人员能够迅速响应,实现无缝对接。这不仅避免了警方与急救人员时间差导致的救援延迟,更在交通高峰时段为急救车规划出最优路线,确保伤员能够安全、快速地送达医院。
5月8日上午,东昌府梁水镇镇(详细地点)一名居民受电击导致昏迷。周围群众拨打120急救电话后,急救站及时和交警部门对接开通“绿波带”,让救护车途经道路一路绿灯。仅仅用了10分钟,急救车就赶到了现场,并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到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救治,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危急关头,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梁水镇距离聊城市区20公里。以往,每当出现伤员施救和病患急症需求时,平均要40分钟以上的车程,“等待时间过长”成为了120院前急救的痛点难点。如今,警医联动急救站的设立,解决了这一难题,打造出乡镇“十分钟”救援圈,这也是聊城市内首创警医联动新模式。据统计,自合署办公以来,“合署办公”模式运行以来,截至5月29日,梁水镇镇急救站出车51次,出车时间大大缩短,保障了伤者在黄金3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援,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警医双方的紧密合作与高效协同。
为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援救治效率,切实保障交通事故伤员得到及时、专业、有效救治,借助“院前急救”改革,创新“警医联动”方式,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与交警部门展开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以110、122为信源供给主体,以120急救指挥中心为需求申请主体,以医警联动工作群为信息互通渠道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兼顾了速度和安全,提升了信息研判的效能和关联纵深,极大提高了找到急救报警人的速度,为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开辟了信息链上的“生命绿色通道”。与此同时,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还先后组建了不同级别的创伤救治专家团队,通过专家会诊制度不断提升救治能力。“借助医疗救护车,加强交通事故伤员现场、途中、院内的指导和救治工作,在线对现场急救、伤情评估工作开展指导,及时做好伤员收治的各项准备工作。”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树英说。“警医合署办公后,依托警医联动急救站,我们将不间断向公众普及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知识,在村卫生室布设急救哨点,培训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急救技能,同时陆续开展民警急救能力培训,以提升整体救援能力。”梁水镇镇警医联动急救站医生徐庆祥表示,急救站可以辐射梁水镇、斗虎屯、闫寺、洪屯及冠县辛集、柳林等周边乡镇,协助解决村里的留守老人、儿童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警医联动新模式的创立,使得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伤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医疗救援,为事故伤者的证明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得事故伤者致死率、致残率大大降低。未来,将根据事件类型、程度、伤者状态等搭建警医联动模型,形成伤者伤情现场筛查计分规则,根据不同分值启动对应的响应等级、现场施救、警医联动措施,为确保事故伤者得到第一时间抢救和妥善救治提供精准助力。这一举措将有力提升城市应急救援能力,凝聚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强大合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