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万山执笔绘共富浙江林业二十年“两山”答卷

时间:2025-07-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山林苍翠,溪涧奔流。二十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之江大地破土而生,如星火燎原,重塑了浙江人对青山的认知。当生态资源转化為发展动能,连绵群山间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在浙江林业战线,一场以林為笔、以山為卷的共富实践悄然铺展——当林业从单一的生态屏障跃升為共富引擎,那些曾被大山阻隔的村庄,如今正沿着蜿蜒的林道,走出產业兴旺的康庄坦途。在淳安的标准化林场、磐安的千年药香裡、鬆阳的智慧药谷中,我们看见森林的馈赠如何转化為百姓口袋裡的真金白银,更看见一条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林业共富路径正渐次清晰。

  燕山林场的盛夏,芍药与黄精在浓荫下舒展枝叶,单轨运输车沿山脊滑行运送肥料,监控探头静静守护着这片省级林业标准地。这片近600亩的林地,是淳安国家储备林改革的缩影。面对社会资本“不愿上山”的难题,政府参照工业“三通一平”模式,投入资金建设林道、水池、管理房等“七有”基础设施,再将建成区整体移交村集体——企业得以“拎包入驻”,村集体则以固定资產入股享受分红。临岐镇人大主席胡奕峰点明关键:“过去企业嫌投入大、周期长不愿上山,如今基础设施政府扛,他们隻需专注生產”。

  资源盘活激荡共富活水。在裡口村示范基地,村集体通过租金、务工、分红“三重收益”年增收超300万元﹔全县国储林项目流转林地33.41万亩,5.15亿元流转资金惠及千村万户,大墅镇农民方建旗笑着算账:“荒山流转有租金,巡林护林拿工资,年终还能分红”。

  林下经济的“聚宝盆”效应更催生新业态:梅花岛变身网红打卡地,50亩梅林去年吸引游客20万﹔中药材加工车间裡,千岛湖美誉药业的工人们将“淳六味”道地药材分装发往全国,產业链条从林间一路延伸至市场终端。

  磐安大盘山自然保护区,济佰川的仿野生灵芝在腐木上自然生长。“不用农药化肥,全靠腐木养分。”济佰川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鲍佳进介绍,野生品药效成分含量是大田种植的10倍,每斤价格可达千元。这种“森林种植法”去年登上央视,因其对温差、湿度的严苛要求,成為磐安“道地药材”的金字招牌。

  十公裡外,“山之舟”智慧菌菇方舱共富基地正上演“机械革命”。9座智能化方舱内,传感器实时调控温湿度,二氧化碳监测屏闪烁微光,手机一点千裡之外就能调温控湿。这套与科技公司联合研发的系统,让菌包生產效率飆升十倍——4人日產万袋,堪比过去30人劳力。

  与此同时,菌渣循环——喂养高蛋白独角仙,虫粪反哺黄连种植,一条“林—菌—虫—肥”闭环让荒废毛竹山重焕生机。数据印証蜕变:磐安全县林下经济產值破9亿元,5.8万亩林地变身“聚宝盆”,2.5万农户户均增收2400元。

  走进鬆阳象溪镇南坑源村,山风裹挟着草药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层叠的树林下,黑色无纺布袋整齐排布,袋中三叶青藤蔓缠绕——这是被誉為“植物抗生素”的金线吊葫芦。曾因缺乏產业而略显贫瘠的村庄,如今因“江南药谷”的崛起重焕生机。

  “种下去不怕烂手裡,企业兜底收购,农户吃下定心丸。”南坑源村党支部书记兰金连揭开“江南药谷”的共富底牌。面对三叶青三年生长周期风险,鬆阳促成贝尼菲特等6家企业签订托底收购协议,政府配套“干旱险”,降低农户与企业风险。有协议“托底”情况后,“药谷”并未安於现状,更是以轻资產模式破题:企业、研究院提供菌种技术,农户利用闲置山林自主种植,村集体统筹道路硬化、智能喷灌设施。村民蓝福金夫妇去年仅劳务费就增收5万元:“不仅採茶,还能装袋,收入翻了两番!”

  更妙的是“药谷”跳出单一种植,產业链的“接二连三”——幸福河湖畔的百草绿道串联起药膳馆、研学基地,2024年引流超10万人次﹔三叶青牙膏、面膜等深加工產品即将投產。一条覆盖“种质研发-智能种植-药旅消费”的產业链已然成型:112万袋三叶青带动百余农户户均增收万元,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

  万山滴翠,廿载生金。从淳安基建引凤的“林业标准地”,到磐安技术破局的“仿野生金库”,再到鬆阳林旅织梦的“江南药谷”,二十载“两山”实践在之江林海裡结出硕果。当林业碳匯交易额突破790万元,当107万林农因“千村万元”工程增收,当三叶青牙膏、竹木砧板等衍生品走向国际市场——这片佔省域七成的莽莽青山,已化作浙江奔向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林间拂过的风带着梅香,那正是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芬芳。(吴承宇)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孙博洋)17日,由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汽车质量技术大会在辽寧沉阳举行。 会上,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理事长张沁荣表示,当前正处在全球汽车產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关键节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大研发投入,匯聚创新资源,攻克一批制约產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孙博洋)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了解到,自《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实施五年多来,配合国家“限塑令”相关政策施行,我国每年减少传统塑料袋约200亿隻,有效解决传统塑料废弃后不当处置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 据了解,国家标准规定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的原材料必须来源於生物质资源或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合成聚合物,為“碳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