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关不(bù)由(yóu)自(zì)主(zhǔ)详情介绍!

时间:2024-03-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当我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看到那么多西方顶尖的艺术品和中国传统的艺术品时,我突然发现,真正给了我能量的是我们中国的东西。我看到那些敦煌壁画、宋元作品,我发现中国的文化才是我灵魂深处的东西。”

  当时,一位很有名的法国艺术家对曹俊说:“你很幸运,这一次能获我们这个奖,就是因为你画了我们的东西,没有去画你的‘满大人’绘画。我们的巴洛克艺术、拜占庭艺术恢宏高级,具备殿堂之美,而你们这个,怎么画都感觉像一个农民在画。”曹俊被这种带有歧视的言辞激怒了,回击道:“我获得这个奖,最本质上的东西,恰恰是从我的祖先那儿拿来的。”

  曹俊说,一些国外艺术家对中国艺术家当下做的事了解并不多,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家学古人学得很好,但创新不够,“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世界看到一个崭新的形式。”带着这个念头,他开启了“新宋式”之路。

  “西方人说我们的绘画里没有辉煌感,我想,宋代花鸟画得精绝,但当把它放大时,会感到结构不够准确,我就用解剖学的原理来研究这些鸟。”曹俊笔下的大鸟,翅膀张开达到1.6米,气势恢宏,同时每一个局部、每一根羽毛又都是用毛笔的书写方式呈现,气势恢宏和细致精绝在“新宋式”中完美融合。

  在曹俊的画作中,主色调常常是一种既深沉又明亮、既静谧又热烈的蓝色,代表着东方审美体系的明媚、向上、积极、大气。而这个蓝色是独一无二的,它有自己的名字——“曹俊蓝”。

  曹俊说,自己此前一直认为蓝色给人以压抑的感觉,能让人沉静下来。到新西兰后,他注意到阳光底下海的那种蓝色有所不同,而当时市面上的颜料无法呈现出这种蓝色,于是,曹俊开始尝试创造一种颜色。最终,他花费4年时间,从中国传统矿物质颜料中获得灵感,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色彩符号——“曹俊蓝”。

  “我有一幅作品叫《潮》,画的是潮汐过来那个瞬间,那种蓝色是动态的,外国人搞不懂我是怎么画的。其实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我是怎么画的,每一笔都是毛笔的痕迹。”

  在绘画这条路上,曹俊是半路出家。他从小特别喜欢写字,喜欢到天天要写的程度。这个爱好跟随着他一直到大学,曹俊的专业是矿业,但他却迷上了画画,开始自学,并向中国绘画名家冯大中先生拜师。

  当年,冯大中先生曾让儿子海涛送给曹俊一本《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对曹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人生第一次坐软卧,是冯先生给我买的车票。我在卧铺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痛哭流涕,我怕别人笑话,侧过身子,但不停地抽泣。我想,可能是唤醒了我内在的一些东西。”

  梵高一生中经历了很多艰辛和磨难,在曹俊的绘画人生中,也经历了几番波折起伏。36岁时,为了更高的艺术追求,在中国已小有名气的曹俊举家移居新西兰,出国的时候他什么都没带,只是从青岛运了两吨宣纸到新西兰。然而,移居后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顺利,他引以为傲的画作不被西方市场所接受。为了生计,曹俊不得不找各种工作,找不到其他活,只好在工地上当工人。那段时期,他一度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多年后在巴黎获奖的曹俊,想到了当年从冯先生家出来,在火车上哭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的那一晚,也想到了在新西兰迷惘困苦的时光。

  “我故意把自己的头发弄得很乱,走在法国南部的阳光底下,我告诉上苍,那个‘梵高’又回来了,他是黑色的头发,是一个中国人。”

  “我曾经跟一个西方的艺术家交流,我说,我可以说出200位西方艺术家的名字、他们的代表作以及特点,请你说出10位中国艺术家。他连一位都说不出来。我们充分地了解他们,而他们并不了解我们,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应该有更多的艺术家勇敢地‘走出去’,从中国出发,拿着毛笔走到世界各国的大学里,走到他们的教科书里、博物馆里。”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