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汉从银行提走六十年前存款77元本息共好多钱?一般人想不到

时间:2024-08-1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在《劝学》中这样写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去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合成江河湖海。以此来劝告人们在学习的时候要重视积累的重要性。

  其实不只是在学习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钱财的积累也十分重要,毕竟坊间有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众所周知,积累钱财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安全系数最高、最直接的就是将钱存在银行,然后本金就会产生利息。虽然银行给的利息不高,但是积少成多,时间长久的话,利息也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1958年的时候就有一位农民在银行里存了77元人民币,时隔漫长的60年后在老汉在家中翻出存款单,随后让后人去银行提款,那么77元本息加起来,他能得到多少钱呢?对此,专家表示,一般人想不到,反正没有想象的多。

  关于银行,世界普遍认为最早的银行是1407年在意大利威尼斯成立的银行,然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一步发壮大展。然而,其实银行早在我国唐朝唐宣宗时期(公元847年~858年)就以“金银行”的形式出现了,不过“银行”这一词语是在南宋时期才出现。而明朝中期的钱庄和清朝的票号也都具有银行的性质,是银行的前身。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没收了之前的官僚资本银行,在中国银行的引领下建立了新的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等。由于当时的国家发展正在起步,经济的发展也很缓慢,导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手里的钱财也不多,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经商和投资,只能将平时的积蓄存在银行里。

  在1958年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农民,来到银行之后小心翼翼地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77元人民币存入了银行。这笔钱以62年前中国的薪资水平来看,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毕竟当时作为高收入群体的老师,每个月的工资也不过20元钱。而对于收入本就偏低的农民,更算得上一笔巨款。

  这位年轻的农民将手中的积蓄存入银行后,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将这笔存款取出来,时间一久也就忘记了这笔存款的存在。再想起这77元钱的时候,已经60年过去了,曾经年轻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老者。老人再想起这笔钱后,一方面觉得这笔钱对自己具有重要的意义,毕竟是自己年少时辛苦攒下的;另一方面自己也很好奇77元人民币存在银行60年后,本息加在一起自己能拿到好多钱。于是他翻箱倒柜找出了自己当时存钱时银行开出的存款单,让自己的后人去把当年的存款提走。

  这件事情引起了当地银行的高度重视,毕竟这是一笔历史六十年的存款。在经过数次谨慎地确认存单和老人的身份之后,银行将这77元人民币连本带利取了出来交给老人后代。那么,这77元人民币加上60年的利息究竟会有多少钱呢?结果却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本来以为会是一大笔“巨款”,然而却仅仅只有800多元。诚然,取出来的这笔钱在1958年确实是一笔巨款,可是现在8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甚至远远不如当年的本金77元。

  也许会有人对此感到疑惑:为什么当年的77元人民币就相当于现在的8000多元,现在取出来之后其价值反而下降了十倍呢?这是因为银行在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时候并不会参照当时的购买力,只会按照统一的利率来计算利息。因此,就算现在人民币的购买力远高于以前,这笔60年前的存款取出来之后相当于几十上百万元的购买力,银行一样会认这笔账。

  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世界上所有的货币,它们与古董文物等物品并不相同,不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更加值钱。这要看此种货币的市场行情,它可能会增值,也可能会贬值,就如同这位老人当年存储了77元,即使如今能够取出800多元,可是从购买力上来看,人民币在这62年中有大幅度的贬值。

  朱熹在《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中说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何池中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过来。我们的钱财其实也一样,存在银行只是为了方便和保险,如果是为了理财那大可不必。存在银行的钱因为没有流通,便不会创造太多的价值。将钱投入市场使其流动,让市场变得活跃的同时,也会提升其价值,这才是投资理财之道。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