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凉山的越西县“火把节”歌唱人民心中永恒的红军

时间:2023-09-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天气渐凉,转眼已经到了白露时节。这个时候,我不禁回忆起了刚刚过去的盛夏。八月初,我在大凉山的越西县体验了当地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西南地区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火之于人类,象征光明。火传递温暖,驱除邪恶,表达热情,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彝族先民创立火把节,想来也是源于对火的崇拜。节日里,人们斗牛、赛马、摔跤、表演歌舞、盛装庆祝,以寄托对五谷丰登、幸福生活的期盼。如今,尽管节日的庆祝方式变化不大,但更多表达的是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赞美,火把节成为一种各族人民都能参与的联欢。

  那几天,我们见识了越西县各乡镇代表队表演的达体舞、在绿色稻田里展示的民族服装秀,山河之美与民风之美令我赞叹不已。更令人感慨的是,所游览越西的风景名胜之中,有不少景点都与红军有关。

  小相岭,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率军南下由此打通零关古道。1700多年后,红军越过这里突袭国民党守军,打开越西大门。

  河坎村,红军进入越西后最先经过的村庄。今天,已经脱贫的小山村整洁安静,街道两旁绘有讲述红军故事的壁画,村民经营着“红军面馆”“红军驿站”等民宿。

  陶家营,红军曾在此播撒革命火种,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村里青年踊跃参军,组成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彝族红军连队。

  这里还有当地政府修建的越西红军长征纪念碑、纪念馆,用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彪炳红军走过的英雄事迹。

  来到越西,不得不提的还有刘伯承过凉山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冕宁县,过去我只知冕宁不知越西,这一次才搞明白,与冕宁相邻的越西,当年也有一队红军主力走过。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立即继续北上,争取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为争取渡河先机,突破天险大渡河,中革军委决定由泸沽兵分两路向大渡河北进:红军主力为左路,由总参谋长刘伯承、红1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率红1军团第1师第1团和工兵排组成先遣队,走小路,通过彝族聚居区,向石棉县安顺场前进,强渡大渡河,为主力开路;以红2师第5团一部和军团侦察连组成的第2先遣团,由左权和刘亚楼率领向大树堡前进,负责佯攻,钳制和吸引富林之国民党军,以保证红军主力经冕宁北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

  细读长征地图可以发现,从泸沽开始,红军的行动轨迹果然出现由南向北两条平行线,左路经冕宁,右路过越西,分别指向大渡河的两个渡口。

  最早讲述红军过越西的,是时任红4师第11团政委的张爱萍。作为亲历这次行动的指挥员,他在1936年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所编《二万五千里》一书中,以“艾平”为笔名撰文,专门写到越西人民踊跃参军的情景:这里的人民对红军的认识,是更加清楚了。于是附近群众自动投入红军的愈来愈多,在二三个钟头内,加入第11团当红军的达700余人,就是彝人加入红军的也有百余人……彝人在生活上、语言上以及一些习惯上都与汉人不同,加入红军的彝民另外编成了一个连……

  “艾平”所说的加入红军的“700余人”,只是红11团的统计。据当地史志工作者考证,连同其他几支部队的“扩红”,越西县参加红军的彝、汉青年有千余人。

  5月下旬,红1军团的17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打开了胜利的通道。取道越西的第2先遣团完成佯攻任务,于大树堡掉头向安顺场靠拢。刚刚参加红军的越西子弟随队远征,从此踏上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明知征途多艰险,革命到底不回头。

  红军走过越西,像是农人用犁耕地,在这片苦难而美丽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迹。从5月21日至29日,红军走过越西只用了9天时间;从1935年至今,已将近90年。我想探究的是,红军究竟靠什么魅力,能够以9天影响这片土地90年,而且还将持续影响下去!

  周如方的伯父周耀武家境贫寒,从小给地主养猪放马。伯父后来告诉周如方,当年他之所以跟着红军走,不光是因为地主的压迫,还因为他见到了红军那面有镰刀锤头的旗,他相信这面旗下的人。1934年3月,在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影响下,越西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地方军阀和豪绅势力的横征暴敛,进行过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遭到残酷镇压,但这面红旗却被许多人记在了心里。

  前方有旗帜召唤,身边有榜样示范。用行动诠释主义的红军时时刻刻都在感召着人们。除了严守纪律让老百姓见识到一支不一样的军队外,红军在越西还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新中国成立前的越西,社会矛盾复杂,人民苦难重重。反动政府为维持统治,将数百名交不起苛捐杂税或稍有反抗精神的奴隶关押,包括彝族各家支也必须送一男丁到县衙作人质,称“质彝”。红军进入越西县城后,果断打开监狱释放所有被关押者,并当着围观群众焚毁地亩银粮册簿和人犯、质彝文书档案等。这就是为了明明白白告诉大家:共产党和红军反封建,反对奴隶制,主张民族平等、人人平等。人们开始不相信这是真的,等到反应过来,不禁热烈欢呼:“红军瓦瓦苦(红军万万岁)!红军卡沙沙(谢谢红军)!”

  那时,红军叫一声“彝胞”,就足以温暖一颗颗无依无靠的心。王海民(阿尔木呷)当红军,就和这一声呼唤有关。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彝家这样亲切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家乡,曾担任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协主席。

  团结,平等,进步,繁荣。红军真心希望各族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份初心,就是红军的魅力所在。史志工作者余泽生说:“越西参加红军的人多,涉及很多家庭,所以红军走后,老百姓一直挂念。挂念也是希望,希望生成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

  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不断攻坚克难,脚踏实地为人民解决问题。终于,在2020年12月,越西县实现了脱贫。

  入夜,一首熟悉的老歌从火把节主会场随风飘来。那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歌曲《情深谊长》,唱的正是越西人民心中永恒的红军:

  那遍地的火把,那欢快的篝火,映照出擎着火把、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的各族儿女的笑脸。当年,红军走过越西,不就是为了劳苦大众都能拥有今天的笑脸吗?如今,无数张笑脸在火把节绽放,不正是越西儿女向夜空中的红军英灵诉说着今日的美好与幸福吗?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