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等(děnɡ)骇(hài)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4-04-0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粉丝与艺人团队之间的对抗,或许是娱乐工业中某种结构性病征结出的果,在培育热爱的同时,也培育出了同等体量与烈度的愤怒。

  她与北京告别,选择北方一座节奏舒缓的小县城定居。从前,她陪着艺人赶通告、录专辑,出没于晚会舞台的幕后,躲藏在综艺镜头的角落。如今,她朝九晚五地上班,业余时备战公考。竞争激烈,岗位报录比“100∶1”,这一年来她日夜为此焦虑,几乎从不怀念以前在演艺圈“叱咤风云”的日子。

  甚至,蒋逸筱对“粉丝”这个名词和它所指向的群体,心生出厌恶与回避。尽管仍然可能会对某位公众人物心怀好感,但蒋逸筱决不再对别人称自己是谁的“粉丝”。

  艺人团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向来敏感而微妙。倘若粉丝对艺人本人的情感定势是“追随”与“爱慕”,对于艺人团队的情感则经常呈现为“鞭策”与“讨伐”。

  这种讨伐如此普遍,以至于如果哪家粉丝与艺人团队和和睦睦、友好相处,才是娱乐圈中的新鲜事。热搜词条上,活动微博下,随时随地可以看见粉丝们指责艺人妆发师、造型师、经纪人和宣传的无能与失职,对艺人团队的通告决策大发雷霆。

  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讲师尹一伊是一位专注于粉丝研究的青年学者,她对南风窗说,粉丝与艺人团队的对抗关系不是“内娱”的独有现象,它同样存在于日韩和西方的娱乐生态中,最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粉丝通过大量电视台写信的方式去控诉制作人恶意对待作品的现象就时有发生。

  对抗不分时间、不分地域的存在,指向了娱乐工业中某种结构性的病征。这一结构在培育热爱的同时,也培育出了同等体量与烈度的愤怒。

  她是一名艺人宣传,服务于某位前选秀成员。易莎所在的团队创立了专用的微信账号,与粉丝后援会建有一个群聊,可以随时联络。

  经营这一账号的岗位,被称作“粉丝运营”。选秀节目出身的偶像艺人团队基本设有这一岗位,大部分是专人负责,有的是执行经纪或者宣传代管。

  如某个人气榜单,艺人团队需要粉丝投票达到某个名次;或者话题词条,艺人团队已经安排好晚上上热搜,需要粉丝配合“铺广场”,给词条增加互动量。种种数据中,以商务活动的数据最为重要,粉丝运营会在艺人官宣商务的前几日向粉丝“预告”,希望他们届时“多多互动起来,给合作方留下好印象”。

  求职软件上,一家名作“SDT娱乐”的娱乐公司对“粉丝运营主管”岗位的职责描述是这样的:负责粉丝后援会、粉丝站的沟通对接,建立良性沟通渠道;各平台粉丝数据分析、舆论监控;参与粉丝社群搭建及增长推广规划,等等。

  而在岗位需求中,这家娱乐公司要求应聘者“深谙粉丝心理及饭圈文化,有粉丝后援会管理经验者优先”。

  看似简扼,实则工作门槛是比想象中更高。“因为与粉丝沟通是一件很敏感的工作,”蒋逸筱解释,“有些事情我们作为从业者觉得很合理,但粉丝接受不了。粉丝运营的智慧,就是把事实清晰明白又婉转合理地告知粉丝。”

  蒋逸筱举了个例子,譬如某位艺人出席一场活动,主办方给团队2张粉丝票,给其他艺人的则是5张。其中的原因,行业人士心知肚明——粉丝票多少,取决于艺人咖位的大小。但假使与粉丝沟通,绝不能径直这么说——“你家哥哥还不够红,所以只有2张票”。

  蒋逸筱时常觉得,粉丝的爱太真挚、太热烈,以至于变得盲目。很多时候,粉丝无法正视偶像在这个圈子里的真实地位,“把一件本来成年人都可以理解的事情,搞得非常之复杂”。

  蒋逸筱服务的艺人团队不仅仅与后援会联络,也会与一些独立的“大粉”建立联系,因为“他们带动的粉丝圈层不一样”。她会翻阅粉丝的微博主页,也会在线下活动观察他们本人的状态。工作稳定、时间和资金充沛、心智成熟、可以理智沟通的粉丝是她的首选。其次,偶尔还会兼顾粉丝的派系之别,选择时尽可能地平衡,避免引起粉圈内部争端,节外生枝。

  粉丝与艺人团队看似互有所求。艺人团队需要粉丝配合宣传节奏,刷数据、炒热度,“指哪打哪”;而粉丝需要艺人团队赠予活动门票、告知偶像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某些大流量艺人的团队甚至会邀请核心粉丝参与艺人具体事务的决策,以促成更密切的联结。粉丝渴望参与艺人发展的一切,这种参与反过来可以增加粉丝的黏性,让这些爱意更持久、牢固。

  它指的是偶像产业中一套以粉丝经济和粉丝互动为核心的运营机制,包括对制度化的粉丝社群、互动平台的管理和运营,譬如官方粉丝俱乐部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套制度化的粉丝明星互动系统”。

  尹一伊对粉丝运营的工作方法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她发现,当2019年韩国的偶像选秀类节目模式被搬进中国后,“内娱”同时尝试模仿了韩国的粉丝运营机制。

  但“内娱”的平台和市场过于有限,偶像们从选秀节目出道后,并没有充足的舞台和节目去承接他们。这条产业链在中国太过不完整,以至于让日韩粉丝运营的核心,即制度化管理无法实现。

  “换句话说,中国选秀的粉丝运营绝大部分的投入都集中在选秀拉票这一个环节。”尹一伊说,“出道之后,这样的粉运机制要继续运行也不容易。”

  对于流量艺人来说,粉丝运营重要、特别重要,但非常难做。蒋逸筱向记者抱怨,行业中对粉丝运营其实没有特定的工作模式,甚至没有相对成功的案例,“说实话,大家都在瞎搞”。

  与蒋逸筱关系比较好的同行,几乎每个人都遭受过来自粉丝的攻击。她的一位朋友是某位流量艺人的宣传,既跟线下活动,又负责线上的粉丝运营。于是,某些粉丝会在现场故意捕捉她邋遢的样子,制作成表情包在粉圈流传。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一些有经验的经纪公司会尽量避免让跟线下活动的宣传人员负责粉丝运营,粉丝对不上号,发生网络暴力的概率就会少一些。

  粉丝的施压的确推动了部分改变。比如“撕番位”,如今已经成为娱乐圈中激烈以至畸形的竞争。一些剧方或活动方为了照顾不同艺人的需求,创造出了“按所在地日出时间排序”“动态旋转海报”之类令人啼笑皆非的官宣方法。蒋逸筱说,圈子里本来没这么在乎名字的顺序前后,“后来因为粉丝都在意,番位不高就骂你,大家就都在意起来了”。

  艺人参与大型活动时座席的位置,也是粉丝群体关心的焦点。艺人团队经常会迫于这种压力去与活动方争取,再往前一些、中间一些。很多时候,艺人自己无所谓坐在哪儿,还会担心过分争取会伤害与活动方再次合作的契机。但无论如何,粉丝太在乎、对结果不满意,“最终全成了工作人员的错”。

  壹心娱乐创始人、知名经纪人杨天真曾经在综艺节目上坦率谈起粉丝对自己的攻击,认为这种矛盾的背后,是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做决策肯定有我们的原因,但粉丝其实只知道其中一部分。而信息量不完整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就可能是偏激的。”她说。

  易莎经常收到后援会发来的、长长的粉丝建议,内容不外乎是要求团队起诉黑粉、撤负面新闻、做热搜、充实活动行程,“还有要求公开工作室所有工作人员的”。

  比如起诉黑粉,易莎曾咨询过法务,得到的回复是,如果“黑粉”没有指名道姓,只是捕风捉影地分享八卦,一般很难在法律上界定。再考虑到成本,如果只是一两个微博账号在发布这类信息,而艺人方需要花费几万块钱去起诉,“公司也不太愿意”。

  一位艺人宣传工作者告诉南风窗,近些年各平台的管理趋于严格,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找私下渠道删稿,艺人的负面消息一旦披露出来,团队很多时候也无能为力。

  粉丝是这时唯一可以依赖的群体。如果艺人卷入负面舆论危机,蒋逸筱会首先去安抚粉丝情绪,让粉丝避免与负面信息源互动,发一些正面内容,“盖一盖”。

  尹一伊认为,粉丝看待艺人的立场纯粹从情感角度出发,相对而言比较纯粹,所以他们认为工作人员理应与自己的出发点一样,一切以艺人的健康和发展为核心。可艺人经纪归根结底是一门生意,团队的判断显然比“情感”复杂得多。

  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同样是铸成壁垒的一环。在内娱的粉丝运营实践中,艺人方对粉丝的索要与要求是不平等的,尹一伊说,艺人团队对粉丝的诉求是相当大规模的消费与物质、非物质的劳动,与之对应的,粉丝所要的回馈是“让艺人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来发展”。

  “但是,这组权力关系中一定是艺人方占据上风。如果艺人方期望管理一批只听话和消费的粉丝社群,这种想法本身是很傲慢的。”

  粉丝社群是活跃的实践者与消费者,他们本来就具有动员性和行动主义潜质。这也是偶像选秀节目的运行原理与它能够如火如荼的原因。它把造星的权力很大程度地交给了粉丝,粉丝在这一过程中真金白银地参与了造星,自然无法接受在造星结束后被“一脚踢开”。

  她是一位专业歌手的经纪人,艺人近几年正处于职业发展的上升期。与粉丝相处的种种细节中,最令她困扰的只是“来接机的人太多,会在机场造成拥堵”。前段时间,她因为收到了太多的粉丝私信注销了自己的微博,不过那些私信只是“太过认真的建议”,从未上升至人身攻击。

  李玫坚信一件事:“只要把艺人做好,粉丝看到了成绩也不会再说些什么。与其操心如何运营粉丝,不如思考怎么把艺人做得更好。”

  她的信念不无道理。实际上,就像一位粉丝向记者承认的:“有些时候撕公司,是在借此传达对偶像本人的意见。”

  而据蒋逸筱对行业的观察,粉丝与艺人团队之间关系的紧张程度,“与艺人在这个圈子里靠什么生存有关”。如果是靠一部部影视作品、一首首音乐作品为人所知的艺人,只要演好戏、唱好歌,就无需过多考虑粉丝怎么想。但选秀艺人或年轻艺人,更依赖粉丝的支持,与粉丝的关系相对更复杂,也就更容易趋于对抗。

  “内娱”生态中,流量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折算转换成“商业价值”。即使是像李玫这样带专业歌手的经纪人偶尔也会为流量焦虑,十个艺人给品牌方递上去,品牌分别对艺人进行数据排查和大数据分析,“一条视频,这个艺人点赞100万,另一个点赞10万,你觉得客户会选择谁?”她抛来反问,答案不言自明。

  尹一伊观察到的一种现象是,艺人方和公司为了获取短期而大量的经济效益,放任甚至激励粉丝通过各种方式制造流量和舆论。然而如此使粉丝社群行为失去控制后,“当公司自己提供给粉丝的反馈不合意时,粉丝的失控又反噬到自己头上”。

  随着“粉丝行为,偶像买单”的观点在饭圈与社会舆论中逐渐生长起来,特别是“肖战227”事件以后,如何约束和引导粉丝,成了艺人团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尹一伊的建议是,规范首先可以从自身开始。像日韩的娱乐工业,对粉丝的制度性管理有许多明文规范,如何送礼物、如何寄信、如何参与活动等等,“这些规定在规范粉丝的同时也是在管理自己,可能也是相对目光长远的一种运营方式”。

  蒋逸筱则觉得,粉圈从肆意生长走向稳定而规范,需要一定时间。前不久,她有了一次契机去深度接触了某专业歌手的粉丝群体,他们拥有非常严密而层级分明的后援会组织,以地区为中心团结粉丝,组织动员与令行禁止。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