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70年来,“八棵树精神”扎根在这里,成长在这里,3000名筑路人员在镜铁山吹过的寒风、磨炼的意志成为精神之火,撒布陇原大地,让“八棵树精神”在陇原大地代代相传、遍地开花,而八棵树和S215线,也成了甘肃交通人长期以来汲取精神力量、开拓奋进前行的精神坐标。
从最低海拔1500米的沙漠戈壁,到气候变幻莫测海拔4031米的吊大坂,再到常年积雪最高海拔4500米的二指哈拉山口,S215线镜铁山段海拔跨度之大、平均海拔之高,放眼全省恐怕也是独一份。据说这里还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国省干线公路,哪怕是常年参与养护工作的公路职工也不敢快步行走,大家干活的时候总要留一份力气以备无患,甚至还要随身携带氧气袋才能安心。
“祁连深处镜铁山,一天能把四季见,五月风刮石头跑,六月仍然北风寒,七月还是漫山雪,八月棉衣身上穿,九月已是腊月天,十月风霜割人脸”,这是S215线镜铁山路段气候的真实写照,也是公路养护职工常年工作要面对的恶劣环境。
S215线修建年代久远、地质结构复杂,海拔高致使翻浆、返砂等病害频发,这里一度成为全省路况最差、砂路比例最高的省级公路,也是暴雪、水毁、泥石流、滑坡频发区重灾区。每年的5月到9月,是S215线养护的大忙时节,也是翻浆水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哪怕市区艳阳高照、万里无云,镜铁公路段的干部职工总是提心吊胆,时刻关注山区天气变化,随时准备应对水毁、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三月除雪保畅、五月抢修水毁、七八月应对泥石流灾害,这样的场景,对于镜铁公路人早已是家常便饭、数不胜数。
S215线上常有车辆抛锚、旅客受阻、高原反应等情况发生,而公路人总是及时出现,为大家无偿提供氧气袋、药物,帮助修理车辆。尽管山上生活物资紧缺,可是一件大衣、一杯热水、一碗泡面,都传递着独属于公路人的温暖。沿线生活的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各族人民群众遇到困难,公路人总是热情相助,每逢下雪,还要第一时间在路上打冰除雪,撒布防滑料,护送过往车辆平安翻越镜铁山,在镜铁山的公路人,总要牵挂得更多,付出的更多。
70年来,在嘉峪关公路人的精心养护下,S215线从一条砂砾路蜕变为一条美丽的生态旅游路和民族团结路,也成了公路人播撒爱心、树立形象的行业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