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总数为1,329,127例。
自1981年被发现以来,很多人闻“艾”色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在就医、就业等方面受到的歧视仍普遍存在。这会严重影响到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羞耻感、害怕被披露、孤立和绝望。
为了推动全球艾滋病反歧视倡导工作,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各种歧视,让其享受到与其他病患同等待遇的医护服务,并同时给予他们充足的精神支持,让艾滋病患者可以得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合理对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于2014年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至今已迎来了第十一个年头。
零歧视日的主题标志为蝴蝶,象征着蜕变、重生、美丽和自由,也代表每个人对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关爱。
当前,歧视是预防和治疗HIV的最大阻碍。许多人因为害怕受到歧视而不敢进行检测,导致病情被延误;同时,歧视也让一些已经感染的人不敢公开自己的病情,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在许多地区,普通人群普遍对艾滋病患者持有歧视态度。例如,在中国农村地区,村民可能因为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单一和害怕被感染的恐惧,而排斥和歧视艾滋病患者。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由于对艾滋病的了解不足,也容易产生恐惧和歧视情绪。这些源于公众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无知,以及将疾病与某些特定行为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偏见。
有研究显示,由于艾滋病的传染性及不可治愈性,医务人员会存在态度消极和歧视情况,医疗工作者的歧视行为包括拒绝提供医疗援助、不道德的治疗以及拒绝住院或手术等。
在一些情况下,医务人员可能会采取回避治疗或护理感染了HIV的患者。这些歧视会导致艾滋病患者心理压力急剧增大,甚至产生自我歧视,产生抑郁及自杀意念,还会影响获取医疗服务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会大大阻碍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教育和培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污名化,提高医务人员和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是消除歧视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职业防护培训,在降低职业暴露的同时可以增强医务人员对HIV/AIDS患者的同理心和理解力,从而减少歧视行为。
改善医疗环境:医疗机构应悬挂显着标识,营造无歧视的医疗环境,避免不必要的过度防护措施,规范服务行为,重视患者隐私保护。
政策支持和法规保护:相关保护艾滋病患者的隐私权和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贯彻和实施是消除歧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艾滋病防治条例》禁止公开患者身份信息,并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保密患者隐私。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12月6日印发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中提到:“加强感染者关怀救助,依法保障感染者及其家属合法权益,减少社会歧视。强化医疗卫生机构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
社会心理支持: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关怀,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他们寻求治疗的信心。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消除误解和污名化。
实现艾滋病零歧视,不仅是对患者个人权益的保障,也是对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通过消除歧视,我们可以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病情,积极接受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同时,零歧视的实现也有助于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全球艾滋病防控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