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涕扁癸街梯午具体是什么原因?

时间:2024-03-1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中兴名臣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署。四个月后,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直接跳过体仁阁、东阁、文渊阁,补了曾国藩武英殿大学士一职。两年后,李鸿章再晋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

  那么,这里头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是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属于什么性质?二是清代内阁大学士是以什么标准晋升的?

  入题之前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清代内阁大学士的设置情况。清初时期,国家名义上的中枢机构是内三院,即内阁的前身,期间内三院经过很多次的调整改组,至康熙九年才更名内阁并形成定制。

  内阁大学士品级是一样的(个别时期满大学士高于汉大学士),但是却以排名先后而论班次。依次是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即所谓的“四殿二阁”制,中和殿大学士即为内阁首辅。

  雍正即位后组建了军机处,以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因军政事务繁忙,大学士无暇顾及内阁事务,故而增设协办大学士负责内阁具体事务。

  乾隆十三年,内阁再次进行改组,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了“三殿三阁”之格局,此制一直沿袭至清末。

  也就是说从乾隆十三年开始,保和殿大学士实为内阁首辅。自乾隆三十五年傅恒去世之后,保和殿大学士例不实授,所以排名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一跃为内阁首辅。

  自雍正更定官制之后,大学士为正一品,为文官之首,且编制属于京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例不授各省总督。但是却有以大学士身份出任总督的案例,不过总体而言数量极少。

  乾隆以后,有些出身高贵、资历深的满总督,被特授大学士一职,诸如尹继善、福康安等等,汉总督则很少获得如此殊荣。

  与大学士出任总督不同,总督加大学士衔主要是为了加重其事权,增加在朝的政治影响力。加大学士衔之总督,并不具体负责内阁事务,也没条件兼任军机大臣,所以虚衔的成分较多。唯一的好处就是他们随时可以调至京师,出任军机大臣或内阁首辅,不需要在人事上进行调整。

  太平运动兴起之后,地方督抚权力日重,朝廷依靠以湘军为首的汉人官僚集团镇压洪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因军功卓着,先后被授予大学士一职。

  三个实力派汉臣中,以李鸿章晋升的速度最快,这与朝廷对他的依赖不无关系,当时的淮军正处巅峰,被编入国家的经制兵替代原先的八旗、绿营。且李鸿章会做人更会做官,深得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信任。

  从同治晚年的情况来看,李鸿章有军功、有政治资本不假,但却不是资历最深的。比如满大臣文祥比李鸿章长5岁,历经道咸同光四朝,又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按说文华殿大学士一职由文祥出任最合适,无奈文祥身体状况一直不佳,经常请病假。而同时期的瑞麟、单懋谦、朱凤标等资历、功劳都不及李鸿章,所以让李鸿章出任内阁首辅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当时在朝主政的还是恭亲王、文祥、宝鋆等满洲亲贵。

  然而对于李鸿章来说,文华殿大学士是用来装门面的,手里没有任何实权,就连到京师出差时也未必会去内阁点卯上班。真正握有大权的是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以及后来的海军帮办大臣。

  清代各个职务都遵循按部就班以资历递进的原则,大学士因为没有品级高下之分,所以只能以殿阁先后逐步晋升。

  具体的步骤应该是: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不设)。

  按定例,大学士要从体仁阁做起,然后等到前面的资格老的退休或调岗之后,才会依次递进,随之后面的协办大学士再进行补充。

  当然越级提拔的情况还是十分常见的,不仅仅是李鸿章,如乾隆十三年,协办大学士傅恒被乾隆一步到位提升为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乾隆三十八年,协办大学士于敏中也是连跨数级晋为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

  傅恒和于敏中的案例算是比较特殊,因为按惯例,内阁首辅和首席军机大臣一般是兼任的,所以乾隆的这个人事安排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此外,也有不一般的时候,首席军机大臣有时并不是内阁首辅,这样的案例同样也不少。比如刘统勋自乾隆二十六晋东阁大学士之后,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去世,大学士的位次始终原地踏步。

  并且刘统勋还曾短暂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刘统勋与乾隆皇帝之间多少有点隔阂,君臣之间的默契还没有达到极致,乾隆有意不让刘统勋位极人臣。

  最后要强调的是,不管是满汉大臣还是受皇帝宠信程度如何,若想升任大学士,前提必须是要拿下协办大学士一职,有清一代很少有人跨过协办大学士而直接入阁拜相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