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信创海河实验室成立将近3年时间,已经形成了一批突破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怎么能让这些技术真正的用在企业上?实验室在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革,成立了研究中心,除了原有的一个个项目组外,也迎来了新成员,究竟是谁?我们跟着记者一起去研究中心探访。
拿着这份信创海河实验室最新的科研立项表,闫禹说,变化,一目了然,黑色的就是产业应用项目,已经占到了总数的7成。而在实验室成立之初,立项的基本上都是基础研究。几年下来,积累了29项相关专利,怎么能让这些技术真正用在企业上?是信创海河实验室改革的重点。
闫禹所说的实验室面向产业需求进行布局,方法就藏在新成立的研究中心里。以往,实验室的攻关,都是靠一个个的项目组在推进,基本都是以研究员为主导。为了让科研成果更快用在企业里,实验室对组织架构进行改革,设立“研究中心”,除了原有的项目组外,还依托工信部门的清单,把相关的企业也纳入进来一起合作。中心首先选择“数字健康”、“无人系统”两个领域,进行突破。无人系统领域的负责人许志伟告诉我们,中心成立之后,他们要拿着现有的成果,挨家走访相关企业,围绕着共性的需求,进行联合研发。
许志伟他们在走访中,劲飞科技等企业提出来,现在生产线已经都智能化了,他们还想上马智能无人车,用来配送物料。可这些设备,7成的零部件都是进口的,单体价格比较高。而许志伟他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基础。面向企业的需求,项目组联合劲飞科技,一起优化技术,最近,无人机的原理样机成功出炉,300种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包括这个成果在内,立项清单中将近一半的项目,都是由研究中心牵头完成。面对产业刚需精准立项,实验室的改革还在继续,眼下,实验室正在为中心制定考核标准,立项项目的成果转化率、产生的经济价值等都纳入考核,与薪资挂钩,同时,对于优质的科研项目,实验室还将利用刚刚成立的信创产业基金,给与重点支持。(津云新闻编辑李彤)